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 内容页

新都新“方”丨基层治理的“创新之路”

来源:半岛都市报 发布时间: 2023-07-02 07:55:05

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晓哲 刘笑笑 李伟志

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。治理模式好不好,关键看治理的有效性。即墨新都社区的治理模式就是贴近群众,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的满足感、获得感,以精细化、暖心化的服务做到位,畅通民意诉求“直通车”。

新都社区治理创新举措经本报报道后,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关注。为更好总结“新都经验”,半岛全媒体邀请省内外三位专家学者,对话新都社区党委书记王萌,就新都社区在党建引领与社区治理融合、社区基层社会治理手段创新等话题,进行探讨。


(资料图)

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益探索,

生动诠释了基层治理的创新之路

近年来,即墨区北安街道新都社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,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关键、居民需求为导向、改革创新为动力,不断健全体系、整合资源、增强能力,完善城市社区治理体制,打造的“红蜂志愿服务队”“新都大妈”“新都微视”“马扎议政”等基层治理品牌熠熠生辉,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生动局面,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持续增强。

新都社区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、汇聚社会资源拓展居民幸福边界、筑牢基层治理共同体的一系列创新举措经本报报道后,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关注。为更好总结“新都经验”,6月30日,半岛全媒体邀请省内外三位专家学者,对话新都社区党委书记王萌,就新都社区在党建引领与社区治理融合、社区基层社会治理手段创新、完善城市社区治理体制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等话题,进行探讨。

点击查看原文>>>

局长点赞报道“很生动”

期待挖掘更多鲜活故事

6月30日上午,青岛市第一家街道级社会救助“红色助联体”在即墨区北安街道举行了揭牌暨党建共建签约仪式。仪式开始前,市民政局党组书记、局长车景华一行专门来到新都社区调研,点赞“新都大妈”等创新品牌,并表示越到关键时刻越能看出社区治理基础工作做得扎实不扎实,社区里有新风正气、有正能量、有主心骨,就会形成凝聚力、向心力、引领力。

点击查看原文>>>

——特约评论——

以“心”求变,打造社区治理创新的“恒动力”

特约评论员 李光全

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,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,建设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。社区作为基层治理体系的基础,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落脚点,也是直面群众需求、化解群众难题的第一线。

社区是功能齐全的小麻雀、是政府服务的小窗口、是城市治理的小缩影。社区虽“小”,但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有更多、更直接、更实在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“小”社区以大贡献、大服务就变得小而“不小”。即墨区的新都社区“不打烊”的党群服务中心 ,在实践上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阐释。

在即墨区北安街道新都社区,孩子们放学后没人看管,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“放学来吧”免费托管;老年人跳舞怕吵着喜静的居民,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不仅有宽敞的舞蹈室,还配备了专业老师免费指导;居民想搞个私人活动,可以到社区功能齐全的轰趴馆,新都社区的这种模式将亲民、为民和便民的社会治理功能进行了充分体现。

基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成功,其背后少不了党建引领和多元共治。在社区治理中,党建引领是关键。加强党的领导是重点,要将基层治理工作嵌合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中,强化党组织在街道、社区、网格三级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和整合功能,做到基层党组织对党建业务全覆盖、社会动态全掌握、公共服务无遗漏、社会管理无空白,最终实现将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诸多需求做到便利化、高效化供给。

多元共治是社区从管理向治理转型迈进的基础和特色,毕竟在治理的语境下,治理的三大主体是政府、市场、社会,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力量。所以要努力用系统的理念、多元的方式、共治的方法,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由“松散化、碎片化”向“聚合性、整体性”转换,充分调动多元力量参与共建共治共享,形成覆盖十分全面、触角特别灵敏、上下有效联动、各方充分协同的基层社区治理体系,打造共商、共建、共治、共享社会治理的品牌型新模式。

此外,在体现多元共治的同时,协商成为典型的特点,有事好商量、大家的事大家来商量,以沟通减少隔阂、以对话寻求共识、在彼此倾听的基础以协商求得最大的同心圆。

治理模式好不好,关键看治理的有效性。即墨新都社区的治理模式就是贴近群众,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的满足感、获得感,以精细化、暖心化的服务做到位,畅通民意诉求“直通车”。其实,从社区治理的重点看,在于全过程治理体质机制的创新。社区的治理就是要前端抓治源,前移矛盾纠纷关口,以源头治理、教育疏导为工作主思路,全面复制“浦江经验”,变上访为下访,综合运用法律、政策、经济、教育等手段,依法、及时、合理、有效、快速地处理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,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第一线。要努力做到中端治本,发挥退休党员干部、村老乡贤、法律顾问作用,形成老党员、老干部、老教师、老知识分子、老长辈组成的“五老乡贤”调解队伍,发动群众参与调解工作。要瞄准后端治症,及时回应群众关切,集合接访登记、视频监控、集体会商、自助网上信访、矛盾调解、联合接访等功能来健全行政调解机制。

面向实践,基层治理的创新永无止境。相信会有更多类似于新都社区的模式在齐鲁大地精彩绽放。人民至上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理念,会让社区服务的道路越走越宽、通向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
(作者为青岛市政协社会法治专委会委员、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)

短视频助力社区治理的有效探索

特约评论员 高存玲

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51次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,截至2022年12月,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.11亿,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.51亿。对于大多数网民,短视频是休闲消遣的工具,刷视频是茶余饭后放松身心的方式。然而,在即墨区北安街道新都社区,我们看到了基层社区利用短视频的另一种可能。在这里,短视频成为社区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,成为助力社区治理的有效工具,是对“群众在哪里,宣传工作就做到哪里”的生动诠释。

作为草根摄制团队主创的短视频栏目,“新都微视”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。拍的都是身边事,演员都是身边人,唠的都是百姓理,在笔者看来“新都微视”有三“近”:

内容贴“近”群众生活。“新都微视”的主创团队是社区里的普通居民,内容选题都来自居民日常生活,源于群众现实需求。当了解到社区有青春期孩子叛逆逃学,家长却苦于应对这一事实,主创团队就针对性地拍摄了相应剧情。类似剧情能与社区居民产生强烈共鸣,为他们纾解心中难题的同时,也让“新都微视”深入群众心头。

表达接“近”百姓日常。在“新都微视”的系列视频里,主创团队操着即墨当地口音,说着百姓常说的日常用语,这种接近百姓日常的表达无疑会增加亲近感。当本社区的日常俚语出现在手机短视频里,居民会有更加强烈的体验,这些内容也更容易在群众中传播。邻家客厅、自家楼道、社区广场等拍摄场景,带来的熟悉感是百万元摄影棚也提供不了的。熟悉的场景、熟悉的语言,再加上身边熟人的生动演绎,法律知识、文明道理能被真正讲透、讲实。

传播拉“近”邻里关系。对于社会中的每个个体、每个家庭,邻里关系都至关重要,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在社区中舒心生活的重要因素。遛狗不牵绳、噪声扰民、乱摆乱放乱停车等看似是小事,处理不当就可能酿成严重的后果。“新都微视”通过场景演绎和律师讲解,能起到纠正不良习惯,倡导生活新风的效果。每个人都践行文明生活方式,邻里关系自然就拉近了,社区生活自然就和谐了。

新都社区有5000余户居民,社区治理事项头绪纷繁,“新都微视”成为文明宣传的重要平台和助力社区治理的有益探索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“新都微视”没有经费支持,40多人的主创团队不计酬劳、义务奉献,利用视频传递主流价值、弘扬正能量,他们自身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代表。

(作者为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院长助理)

打造和谐社区,构建社区治理的中国式现代化

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

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与个体日常生活相关的词语,少了“邻里”而多了“物业”。从“社区”到“小区”,看似是一种名称的改变,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及社会运行方式的改变。

“社区”意味着熟人社会,而“小区”则呈现出一副商业图景,这种图景可能导致邻里之间,住了十几年,不知对门是何人,以至于“对门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”。这可能不仅是一种调侃或者是段子。这种生活的“陌生化”导致一种状态,那就是缺乏归属感,缺少情感认同,无论居住在哪里,漂泊感与疏离感总是伴随左右,很多时候,“拎包入住”指的不单是一种生活的便利,也意味着认同性不足。新都社区则给出了一种社区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模式。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,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,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。新都社区所代表的社区治理模式,很好地阐释了社区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模式。这种模式既具有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与管理方式,具有现代化社区管理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,更具有基于中国国情所形成的鲜明特色。这种特色的形成,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邻里观,也采用了短视频等现代化的媒介形式,有效进行了邻里间沟通与社区的治理,从而打造了社区的和谐之声,打造了新的社区治理样板。

新都社区的治理模式之所以成功,也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比如,对居民精神共同体以及对价值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,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“社区”观念。“社”本身是极具中国化的一个词,《管子》称,“方六里,名之为社”,而《说文解字》则解释为“社,地主也”。在古代“社”既是一个基本的行政单位,也是祭祀土神之所。古诗里所言,“燕子来时新社,梨花落后清明”,其实代表着一种精神与情感的认同,当然,这种认同也意味着凝聚力的生成。

我们今天所居住的“社区”,不仅是高楼广厦,也不仅是多么完善的环境美化,更意味着良好的邻里关系,意味着依托社区服务、社区治理所形成的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,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这也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所在。

(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)

关键词: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每日青海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37   联系邮箱:291 323 6@qq.com